香港双足蜥

Dibamus bogadeki   Darevsky
   

  30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本种以以下综合特征不同于双足蜥属已知各种:没有中央吻鳞沟,鼻鳞沟不完全,有唇鳞沟,顶间鳞大,眶后鳞1枚,上唇鳞2枚,环体中段23鳞行。 形态 据原始描述。
头体长177mm,尾长40mm。
鼻鳞沟不完全,唇鳞沟发达,额鼻鳞宽大于长,额鳞大小约为额鼻鳞的3倍,顶间鳞大于额鼻鳞,上唇鳞2枚,眶后鳞1枚,第一下唇鳞内侧切2枚鳞,其中一枚远宽于另一枚,环体中段23鳞行,尾下鳞51+枚,荐前脊椎134枚,荐后脊椎25+枚(尾部不完整),无肛前孔,后肢发达,为头体长的2.7%.
生活时淡紫色或淡紫灰色,不规则地显出深浅斑驳的铅色,尾灰白色,头部也略显灰白但不如尾部明显。尾背白色显然也与引诱色有关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本种动物数量极为稀少。对其生物学资料所知更少。在模式标本产地喜灵洲岛有以下一些爬行动物:原尾蜥虎、中国壁虎、钩盲蛇、横纹钝头蛇、蟒蛇、灰鼠蛇、眼镜蛇、白唇竹叶青蛇以及其他一些蛇种。

生境信息

本种动物数量极为稀少。对其生物学资料所知更少。在模式标本产地喜灵洲岛有以下一些爬行动物:原尾蜥虎、中国壁虎、钩盲蛇、横纹钝头蛇、蟒蛇、灰鼠蛇、眼镜蛇、白唇竹叶青蛇以及其他一些蛇种。

国内分布

本种目前仅发现于香港喜灵洲岛、几周公岛与石鼓洲岛,为我国香港的特有种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1987年4月1日,香港圣路易学校教师、生物学家Fr. Anthony Bo-gadek在喜灵洲岛采到双足蜥属标本1号(MCZ 172041),美国James Lazell与卢文华(1990)撰文报道,将其暂订为白尾双足蜥的近似种Dibamus cf. bourreti。俄罗斯Ilya S. Darevsky (1992)将该标本发表为新种香港双足蜥。香港双足蜥与白尾双足蜥非常近似,Darevsky认为二者的区别是①不完整的鼻鳞沟不同,②香港双足蜥个体较大,头体长177mm[白尾双足蜥已知标本的最大头体长实为180mm (HnNU 825376) ],以及③荐前脊椎明显较多,有136个(该文表中为135,原始描述中记为134),而白尾双足蜥根据已研究过的5号标本只有115-129个。Darevsky (1992)所订bogadeki种名是否有效,需待研究更多标本后,才能加以证实。